一、实验目的
1、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利用薄层色谱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规范操作; 2、掌握比移值的计算方法; 3、了解比移值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
基本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分类: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依其所采用的薄层材料性质和物理、化学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薄层色谱、分配薄层色谱、离子交换薄层色谱和排阻薄层色谱等。
吸附薄层色谱采用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铺成薄层,将样品以毛细管点在原点处,用移动的展开剂将溶质解吸,解吸出来的溶质随着展开剂向前移动,遇到新的吸附剂,溶质又会被吸附,新到的展开剂又会将其解吸,经过多次的解吸-吸附-解吸的过程,溶质就会随着展开剂移动。吸附力强的溶质随展开剂移动慢,吸附力弱的溶质随展开剂移动快,这样不同的组分在薄层板上就得以分离。
一个化合物在吸附剂上移动的距离与展开剂在吸附剂上移动的距离的比值称为该化合物比移值Rf
五、实验步骤
在洗涤干净的玻板(15×3cm)上均匀地涂上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或直接观察。
制板(简易平铺法) (1)二块15×3cm玻片,洗净,控水
取7.5cm×2.5cm载玻片4块,用去污粉搽洗,再用水淋洗,**后浸入无水乙醇中,取出晾干。取用时手指只可接触载玻片的边缘,不能接触载玻片两面。
(2)调糊:3g硅胶G和8mL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在小烧杯中搅匀。在50 mL烧杯中,放入约3g硅胶,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8mL,调成糊状。
(3)铺层:用牛角匙将此糊状物倾倒于上述玻璃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拿住玻璃片,做前后、左右振摇摆动,反复数次,使流动的糊状物均匀地铺在载玻片上。每组铺二块。
(4)活化:将已涂好硅胶G的薄层板放置在水平的长玻璃片上,室温放置0.5 h后,移入烘箱,缓慢升温**110 ℃,恒温0.5 h。取出稍冷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点样:
(1)画线——起始线和前沿线
(2)毛细管点样——斑点大小和斑点间间距。用内径小于1mm的毛细管取样品溶液,在距离薄层板底端8~10mm处,垂直地轻轻接触薄层板,斑点直径要小于2mm,一块薄层板可点2个样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斑点不能太靠边。
展开:展开剂选择;展开方法——倾斜上行法。取一有盖的广口瓶作色谱器,加入展开剂(用环己烷︰乙酸乙酯=3~5︰1),展开剂高度不要超过5mm,以免淹没斑点,然后将已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色谱器中,盖紧,等展开剂上升到接近薄层板上沿时,打开盖子,迅速用铅笔或小针在前沿作一记号取出,晾干。
显色:直接观察并量取a、b值,计算比移值。先用肉眼观察有无可见的斑点,然后放在紫外线分析仪下观察荧光斑点,并用小针轻轻勾划斑点的轮廓,**后放入盛有碘片的瓶中进行显色。
样品:蒽、香草醛、芴酮及其混合物
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5、制板和活化:铺板厚度0.25-1mm且均匀;晾干;一块一块铺;活化时烘箱要从低温开始
6、点样:画线时不能将板划破;点样斑点直径小于2mm,斑间距1-1.5cm,标准左样品右;点样结束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
7、展开:展开剂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混合物(5:1或6:1)
一般原则: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考虑。溶剂的极性越大对样品的洗脱力越强。
8、显色:照原样画出斑点形状 #p#分页标题#e#
9、要求在原始记录中画出板的真实展开情况并计算Rf值